有突破亦有痛点 燃料电池汽车探路中

2023-07-08 08:16:08 来源:上海证券报

◎孙小程 记者 俞立严


(资料图片)

近日,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共同主办的2023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暨展览会(下称“FCVC 2023”)在上海举办,来自政产学研的多位嘉宾分享了对行业的最新洞见。

整体上看,车用燃料电池产业链更趋完备,电池成本有所下降,同时车企也在探索更多应用场景,但仍然面临储氢、加氢等方面的痛点。“道路曲折、前途光明”,无疑是对行业的贴切注释

车用燃料电池持续降本

“车用燃料电池取得重大突破,相关产业链已经建立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欧阳明高判断道。

在展览现场,雄韬股份、未势能源、捷氢科技、华丰燃料电池等燃料电池企业带来了多种核心产品。一名燃料电池企业人士表示,近年来国内燃料电池发展势头明显,虽然部分核心部件与国外技术有一定差距,但国产化的速度在加快。

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,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材料包括膜电极、双极板、质子交换膜、催化剂、气体扩散层。高工氢电报告指出,五大核心材料2022年出货量均有明显上涨。竞争格局方面,质子交换膜、催化剂、气体扩散层在国内的供应仍以进口为主,不过国产化率已有不同程度的提升。

欧阳明高预计,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会持续下降,目前已经进入成本快速下降的通道。规模上去了,成本就往下走,这是必然趋势。同时,燃料电池发电效率也在不断优化,通过使用较好的催化剂,或能达到60%的效率目标。

只有燃料电池成本迅速下降,氢能乘用车才能早日“开进寻常百姓家”。中国矿业大学教授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表示,希望到2050年,燃料电池的寿命可以超过4万个小时,成本低于300元/kW。“我们三年前做这个规划的时候,还认为指标是不是过大了。现在,日本丰田公司的产品成本,已经接近300元/kW。”

应用场景逐步扩展至乘用车

目前来看,燃料电池汽车在商用车领域普及度更高,乘用车仍以锂电为主。不过目前,多家车企也在试水燃料电池乘用车。

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、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副理事长祖似杰表示:“长途重卡,轻卡、大型乘用车是我们下一步应用的重点方向。”

丰田汽车也表示,中国以商用车为核心的氢燃料电池车市场正在快速发展,丰田致力于在中国市场普及、推广氢燃料电池技术,以商用车为主,同时兼顾乘用车的需求。

在FCVC 2023现场,不少车企展示了燃料电池乘用车产品。丰田则是带来了已经在中国正式进口销售的第二代MIRAI氢燃料电池车,该产品曾在北京2022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提供移动出行服务,如今已在北京、广州等地开展全场景规模化示范运营。加氢约3分钟,第二代MIRAI就能实现近800km的续航。

红旗则是带来了H5-FCEV,该车基于红旗H5燃油版车型打造,外观与燃油版造型基本相同。现场工作人员介绍,H5-FCEV续航里程可达585km,实测下来每百公里氢耗为0.75kg。

储氢、加氢痛点仍存

祖似杰认为,燃料电池汽车要实现产业化,最突出的问题是加氢难、加氢贵。目前,在上海运营的加氢站共12座,能够满足当前示范车辆的保障。但随着后续车辆的投放,加氢站将成为瓶颈,尤其是很多加氢站要排队,或导致氢气价格上涨,从而提高商用车的运营成本,不利于燃料电池商业化批量推广。

欧阳明高直言:“储氢技术的突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,目前还没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。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创新苗头,但还在持续评估当中,需要进一步验证。”

祖似杰表示,要进一步发展好燃料电池汽车,应聚焦到可商用的场景,特别要考虑加氢站的协同发展,形成一个商业应用闭环,不断提升规模,打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。

对于行业痛点,政策端正在加大支持力度。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表示,上海将充分发挥“先行先试、示范引领”作用,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建设,全面实现关键零部件产业化,推动产业链企业合作,做好技术协同协作。在聚焦示范场景方面,上海将在能源领域开展氢储能可再生能源消纳、绿色数据中心等场景的应用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上海将探索70MPa加氢站现场制氢等。

标签:

推荐阅读>